北京生活垃圾分類實施一年有余,據市城管執法局消息,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管開展個人生活垃圾分類專項執法檢查,共處罰個人不分類投放生活垃圾違法行為5679起;其中書面警告4940起,罰款739起,這么多起罰款,說明垃圾分類還得從新重視。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我國目前每年流失廢紙600萬噸,相當于浪費森林資源100-500萬畝,對于廢紙等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刻不容緩。而在推行可回收物的回收過程中,很多地方卻出現可回收物無處可投、回收難、回收效率低及可回收物混投混放等回收難題。
據住建部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平均為30.4%,只有15個城市達到或超過35%。這一公開數據印證了當前可回收物回收率低,回收效果差的現狀。同時也反映了我國垃圾分類現狀距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求和住建部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
為何可回收物分類回收成為小區垃圾分類新難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原因。
首先,前端分類投放的硬件設施設備不足。
實行垃圾分類之前,小區甚至找不出一個可回收垃圾桶,居民養成了將可回收物隨其他垃圾一起投放的不良習慣。實行垃圾分類后,有的小區為了應付檢查指標,僅僅在大門口或小區某一處設置了一個可回收桶作為“形象”擺設,桶蓋緊閉,居民投放非常不便利。同時,因為設施不足和不合理,即便有居民主動投放可回收物,扔幾次就爆滿的垃圾桶竟成了小區環境新的污染源。長此以往,居民因嫌麻煩和臟亂的困擾,繼續習慣性地將可回收物隨其他垃圾一起扔掉。
有居民反映,小區實行垃圾分類兩年多了,經常見到清運廚余垃圾的保潔車,而收運可回收物的回收車一次也沒在小區出現過。他還說,抱著一堆紙箱、塑料瓶好不容易找到可回收垃圾桶扔進去,不一會兒就會被拾荒者“一掃而空”,他不知道這樣分類的意義何在,就是為了讓拾荒者更方便“撿垃圾”嗎?
其次,投放環境臟亂,投放體驗感差。
目前小區的擺放的一兩處可回收物垃圾桶大都與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擺放在一起。遇到垃圾清運不及時,可回收垃圾桶常常被爆滿的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僅僅包圍在角落里,給居民帶來了極差的投放體驗。同時,可回收垃圾桶與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內經常會出現明顯的混投現象,混投的可回收物容易被廚余污染,回收難度大,回收量低。
據統計,2021年1月至5月,北京因“垃圾清運不及時問題”就收到15607件投訴,可見前端清運不及時給居民帶來了極差的分類投放體驗。
第三,分類設施設備擺放位置不合理,投放不便利。
垃圾桶合理投放是便民服務的需要,有些小區前期未設置可回收站點,廚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已經把小區可用的公共空間占滿了,可回收垃圾桶不是被藏在一堆垃圾桶后面,就是被擺放在小區的犄角旮旯,不僅不合理,不便民,更像是為了應付任務的“擺設”。
此外,有居民反饋,小區里擺放的傳統可回收垃圾桶缺少腳踏、拉手等便利性措施,可回收垃圾桶少且容量小,拎著一堆可回收物過來再開蓋投放非常不方便,有時候拿著幾個大紙箱塞不進桶里,只能扔在旁邊地上。
第四,不符合市場規律。
目前,很多地方可回收物采用的是無償自主投放方式,居民主動分類投放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比如小商販喜歡回收的紙張、塑料、金屬等可回收物,居民也需要在家中積攢一段時間,達到一定量,才會有人上門回收。很多年輕人嫌麻煩,直接隨其他垃圾一起丟了;有些節約習慣了老人,把可回收物積攢在家中,等待小商販上門。堆積在室內、陽臺、樓道的廢紙板、塑料瓶、報紙等雜物,不僅滋生細菌,損害健康,更是埋下了重大安全隱患。
第五,政府重視程度不夠。
自2019年7月1日,上海率先拉開了我國垃圾分類的序幕,全國各個城市陸續加入這場垃圾分類大作戰。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分類、收集、清運、處置,各地政府都給予了足夠的支持。而對于可回收物而言,很多地方卻處于一種“放手”狀態,依賴于傳統小商販及廢品回收站回收的方式。
隨著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也相應的增加,專業收破爛的小商販越來越少。然而因為撿拾垃圾是一種無成本創收方式,很多拾荒者每天到各個小區翻撿垃圾桶,把垃圾分為能賣錢的和不能賣錢的,撿走了他們需要的留下滿地凌亂的垃圾,不僅加重了垃圾桶污染,可回收物也得不到充分的回收利用。
如何解決前端分類投放可回收物的難題?
從近期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相繼發布的《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設備規劃》和《“十四五”循環經濟規劃》文件可以看出,“推進垃圾分類,加強分類回收是其中重點工作之一”。
面對現階段前端可回收物分類回收存在的短板,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著手,逐一落實。
一是投放便捷性問題。
這是居民最關注,最在意的問題,可以在小區設置更大容量的回收箱,設置便捷易開啟的投放口,提升居民分類體驗。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設置投放點位。
除了在小區大門口,可以在其他居民經常出入的地方增設可回收設備,增加居民投放的便利性。
三是給居民營造一個整潔干凈的投放環境。
比如引入科技手段,加強分類投放監管,設置滿溢報警,提高清運效率,投放環境干凈了,居民主動分類的意愿也會跟著提升。
四是設置適當的可回收物投放獎勵。
比如通過投放獲得積分、上紅黑榜等形式,對分類積極、正確率高的居民進行獎勵。
為居民前端分類投放提供便利,營造良好的分類投放環境和投放體驗至關重要。垃圾分類看似小事,卻需要每位居民積極參與,堅持付出。只有人人行動起來,養成良好的分類習慣,才能開啟更加美好的綠色生活。
(文章原標題:無處可投?小區可回收物回收難問題凸顯)